?”

    “不错,正是太平真君!”张昌断然道,这令众人又是一阵喧闹。

    甲子浩劫之说,自汉末以来,流行已有上百年,自从孙秀被杀以来,此事更是闹得沸沸扬扬,天下皆知。平日无事时,人人都在议论此事,幻想那末日将是何等光景,又讨论说,太平真君到底是何等人物。没想到啊,眼前的这位首领,竟然是天师道祭酒,奉命巡访圣人。

    又有人问道:“孙秀不是说,太平真君是安乐公世子吗?”

    张昌微微摆手,笑道:“你这是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。洛阳的那个安乐公世子,是假的!后主的太子,才是真正的安乐公世子,朝廷说他死不见尸,实际上呢,是他流浪在外,隐姓埋名,无人可以找到罢了。”

    “昨夜,太乙真君托梦于我,告诉我说,安陆有圣人出,令我等推为民主!这便是告诉我,真正的太平真君,已经出现在了安陆!而我身为李氏,有匡扶汉室的重任,诸位可愿与我同行?”

    自王莽篡汉时,南阳民间便有图谶曰:“刘氏当兴,李氏为辅”,后来刘演刘秀兄弟起兵,同乡李通鼎力扶持,这才有了之后的“光武中兴”。自此以后数百年,太平道、天师道也借题发挥,声称赤帝之后的刘氏为皇族,老君之后的李氏为相族,只有两姓合为一体,方能令天下太平。

    如今张昌利用这一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,改名李辰,号召部属们一同匡扶汉室,寻找圣人。这些部属心中顿生感动,他们虽身在荆州,已不在汉室统治下快八十年了,可耳濡目染的,都是当年刘备、诸葛亮、关羽等人的种种仁义传说,比起如今新野王的暴政,他们更怀念那个有明君贤臣,荆州受天下瞩目的年代。

    于是面对张昌,不,李辰的疑问,他们先是面面相觑,而后有一个人喃喃说:“兴复汉室。”然后鬼使神差般,许多人又跟着说了一句:“兴复汉室。”紧接着,所有人都高兴起来,手挽着手,激动地朝天高呼道:“匡扶汉室!还我太平!”

    事不宜迟,一干人等立刻行动起来。他们自制绛帽绛巾,戴在头上,以示人心思汉;又剪下马尾作为须髯,打理呈关羽神像模样,祈祷关羽保佑。到最后,众人歃血为盟,终于打出了兴复汉室的旗帜,号称复汉军,又称绛缨军,大张旗鼓地向安陆进军。

    江夏太守弓钦得知这个消息,还笑李辰不自量力。毕竟他进剿过石岩山,知道这些所谓的绛缨军,人数不过数千,又没有多少甲仗辎重,也没有多少纪律,说是乌合之众,都是高看了。这样一群人,如何能与官军抗衡?此前弓钦未能建功,无非是得了新野王号令,手下留情罢了。这次既然是对方找死,那不妨也拿下功劳,再另寻贼寇。

    这么想着,弓钦点出八千郡卒,出城外十里迎战。

    可弓钦万万没有想到,当他再次看到复汉军时,眼前出现的竟然是这样一幅场景:自涢水以东,到处都是戴着红帽红巾的人头,他们站在一处,便似是一片赤红色的巨浪,秋汛般将漫山遍野统统淹过,又蚂蚁般数不胜数,根本看不见尽头。

    这些都是听说李辰复汉的消息后,前来投奔他的壬午乡勇。

    看着这场景,弓钦一阵头昏眼花,险些从马背上摔下来。这哪里是数千人?眼前的这些人,哪怕是翻了十倍,也毫不稀奇。

    复汉军眼见敌军出城,也不知是谁率先高呼,所有人都跟着朝天呐喊起来,尽情地释放着自己胸中的怒火,他们的呼声此起彼伏,震天动地。恰逢云雨天气,乌云中有雷光奔驰,在众人的呐喊声中,一道轰雷响彻山野,经久不息。

    也正是这个时候,李辰一声令下,沿路云集而来的三万大军如山洪爆发,轰然向前。江夏郡卒则惊慌失色,他们不敢与之对阵,就像是被洪水冲席卷的落叶,连一阵浪花也没有激起,就随之溃败了。

    弓钦张皇失措,连忙返回安陆城内,虽然城中尚有五千守军,他也懒得再进行布防,拉上家小就南逃沔口,将偌大一座安陆城丢给了李辰。

    须知江夏已连续三年丰收,李辰率复汉军入安陆城后,得稻米十万斛,铠甲六千副,劲弓三千张,可谓收获颇丰。而他牢记此前对众人的许诺,并没有大为庆贺,而是一入安陆,便四处派人寻找圣人。三日之后,他在军中撞见一人,此人六十余岁,双手过膝,短须大耳,与传说中的刘备相貌相近,当即大喜道:“这便是我要找的太平真君!”

    此人名叫丘沈,乃是山都县吏,此行本是奉征南军司命令,押送山都乡勇入蜀。结果到了半道上,乡勇得知了李辰举兵的消息,便起兵造反,裹挟着丘沈东行,加入了李辰的复汉军。

    李辰得见丘沈后,当即令他改名,自称是前蜀汉太子刘璿之子,名叫刘尼。然后于深山中营建一座宫殿,在殿间遍洒肉糜,引来飞鸟无数。李辰架着刘尼来到这座宫殿前-->>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