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下饭店,客人没有一定的身份地位,无法得到预约。

    厅屋内,两位大约三十出头相貌秀丽的和服女人,招呼大家入座,这大概是服务员吧。

    听说杨平是最优秀的外科医生,高桥的老师,老板欣然答应预约。

    在日本,老师和医生最受人尊敬。

    “杨博士不远万里从中国赶来治病救人,有圣人之功。”

    老板娘说话十分得体。

    杨平在系统空间长时间的学习,日语也不差,完全可以听懂,只是他更喜欢用汉语。

    高桥没有见过杨平说日语,以为他不懂,翻译给杨平听。

    “圣人就过奖了,我们做好本分的工作而已。”杨平谦虚地说。

    接着,老板娘又了说了很长一段,高桥翻译给大家听:“招牌上的吉湖居,都是汉字,祖先在江户末年,辗转多地,学习厨艺,曾经去过中国江浙一带,拜了一位中国师父学习厨艺,学成返回日本,便在东京开了吉湖居,传至如今,饭店的地址也变更多次,但这块招牌从未变过。”

    服务员踩着小碎步,动作轻巧麻利,将各种点心铺在桌子上。

    屋外开始稀稀疏疏地下起小雪,灯笼散发出微黄的光芒,景色显得精致迷人。

    “神户牛排,用木炭烧烤,烧烤过程中只放了盐和胡椒,蕉这调味酱吃,味道更好,调味酱是夏目家秘制的。”

    “鲷鱼刺身---”

    “---”

    服务员将菜逐一端上来,每一道菜犹如艺术品。

    当所有的菜端出来后,厨师走出来,雪白的厨师服干净整洁,他带着羞涩的笑容,向大家鞠躬:“欢迎杨博士,厨艺不精,多多包涵!”

    中文有点生硬,但是能够听明白意思。

    “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夏目先生,从小跟随父母学习厨艺,现在六十岁,钻研厨艺五十余年,人们叫他味蕾魔术师。”高桥介绍说。

    “过奖了,我敬大家一杯。”

    老板娘适时递来一杯茶,夏目先生举杯。

    敬完茶,夏目先生低头鞠躬,退出餐厅:“不打扰你们用餐,慢用。”

    一门手艺传承一百多年,头自己钻研五十年。

    这份对职业的追求,令杨平肃然起敬。

    任何职业,只要体会其中的乐趣,孜孜不倦地追求,就能实现自我价值。

    这或许就是工匠精神吧。

    其实中国人的工匠精神不比日本差,甚至是日本的老师,不过这个浮躁的年代,大家已经失去了自我。

    什么东西都想走捷径,都想通过造假来达到目的。

    浮华褪去,最后一定会重新找到本真。

    看看各行各业那些百年品牌,同仁堂,云南白药、茅台酒、全聚德等等,不照样传承下来。

    这些品牌当年凝聚了先辈的智慧与心血,每一样都是最求完美的精品。

    中国古代的陶瓷,说白了就是玩泥巴,把泥巴玩出一个前所未有高度,赚取白花花的银子,欧洲花了四百年时间,才仿制成功。

    更不要说都江堰、赵州桥、长城、大运河这些古代工程。

    一边用餐,一遍聊天。

    杨平、苏南晨、程老板、高桥,交谈甚欢,自然聊到了宁玗的病情。

    “杨博士,这台手术的难度比冯教授更难!”

    高桥忧心忡忡,毕竟人的能力有极限,外科的医生的极限在哪,他心里清楚。

    就算杨平的解剖出神入化,手上的刀功炉火纯青,但是,那两颗小肿瘤,如果不能找出来完整切除,手术意义不大,而且手术过程中危机重重。

    “我们医院与顺天堂医院,还有日本其它几家医院,一起会诊,一直无法拿出合适的方案,也曾经与梅奥的约翰内森教授连线,他的想法更多,但是也不敢挑战,表示成功率很低。”高桥眉头紧皱。

    “约翰内森?”杨平只是问问,没有再说下去。

    “对,他是三井的老师,三井是年轻的教授,精通脊柱与颅内手术,日本神经外科的未来之星。”高桥接过一碗米饭,双手递给杨平。

    这米饭的味道真是好,而且卖相非常棒,从未见过如此米饭,晶莹透剔,如粒粒珍珠般。

    不仅宁玗的病例,还有一位藤原久作的病例。

    当然约翰内森隐去了病人名字等信息,杨平自己在系统空间调阅了藤原久作的病例。

-->>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